2006年1月23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家属DV录像医生之痛
黎蘅

  日前,在广州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工作的周医生经历了他从医20多年来最尴尬的一刻:当他为一名白血病病人做穿刺的时候,站在一旁的病人家属竟然拿出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我奇怪地问家属这是为什么?家属理直气壮地回答:‘万一病人有什么三长两短,我拍的这些就是证据。’”说起这件事,周医生的内心至今无法平静。
  连日来,笔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家医院,发现周医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尤其是最近哈尔滨和深圳的“天价医疗费”等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医患之间的信任度跌到了“冰点”。
  有医务人员苦恼地说,如今在个别病人眼中,医生都是心怀不轨、一心想着从他们身上“榨钱”的“小人”。医生、护士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紧紧盯着,病人不信任的眼光、还有一些因为误解而引发的纠纷不仅让医生感觉“很受伤”,更对医院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心结,谁之过?
  病人:信息不对称我们太亏了
  连日来,笔者在广州市内多家大医院里随机采访了几位病人,大家都承认,现在进医院顾虑多了。
  今年54岁的陈先生是一名公务员。他认为,医疗收费不透明问题是医患信任危机的“导火索”。由于医患双方掌握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患者对具体的医疗收费项目的内涵不清楚,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无法自主查询医疗费用,从而心存疑惑。
  林伯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说:“以前看病用的是公费医疗,现在是医疗保险,我们自己掏的钱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可是,医院服务却没多大的改变。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医生收的红包越来越大,这都是事实啊。”
  患者们普遍向笔者反映,医生利用职务索要好处虽然是少数人行为,但破坏的却是整个医院以及医生群体的形象,直接诱发了患者的不信任感。

  医生:家属不理解易迁怒他人
  广医二院肝胆外科的薛主任说,现代疾病的“新面孔”层出不穷,医生受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个别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一旦患者或家属对此种情况不能理解,很容易就会迁怒于医生。这也是直接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多猜疑,害了谁?
  举证倒置逼医生搞“大检查”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外科专家表示,病人不信任医生,医患关系紧张使得他们工作起来都变得小心翼翼,畏首畏尾,“这样下去,损害的最终还是患者的利益”。
  这位专家分析,其实早在2年前医疗官司实行“举证倒置”后,医生治疗就很小心了。“现在患者动不动就要告医生,而医生又必须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所以很多医生诊病时,不得不采取‘大包围’的检查方式,以留取尽可能完善的证据。”同样,用药也用最好的进口药以免“疗效不显著”,病人的负担自然也重了。

  病人重复门诊
  越来越多
  “到医院看病,找一个专家不保险,得多找几个看看才让人放心……”这是目前不少患者的心态。日前,在某三甲医院专家门诊外,前来求诊的周阿姨告诉笔者,前段时间她经常头晕失眠,便到市内一家三甲医院就诊。一位教授没多问就给开了脑CT检查申请单,说可能脑血管有问题。周阿姨不信,又到另一家医院求诊,医生开了两种中药丸,周阿姨服用1周后就恢复了正常。
  从此以后,周阿姨看病再也不敢只看一家医院,而是反复求诊直至有两个专家给她同样治疗意见,她方交费拿药。据统计,像周阿姨这样看病的人,约占目前专家门诊接诊量的30%以上,这种重复门诊使得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

  不信任,怎解决?
  医院应增强服务意识
  广东省医学伦理学会研究所副主任董玉整指出,现在的医患关系确实比较紧张,不仅患者对医生不信任,其实医生对患者也不信任。董主任认为,信任危机绝不仅仅出现在医患之间,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过医患关系紧张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广东伯方律师事务所的周丹青律师是广州市内多家大医院的常年法律顾问。她认为,医院、医生要重新赢得患者的信任首先要加强管理。周律师说,如今一些医院的官僚思想还很顽固,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如今已是一种服务关系,既然医院向患者提供了服务,并收取了服务的费用,那么就有义务让患者对各项收费内容一清二楚。
  近年来一直在从事医院管理研究的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徐学虎认为,在现阶段医疗体制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医院、医生要扭转自己处境尴尬的局面,就要打“服务牌”,“医生、护士应该多和病人沟通,多了解病人的需要,这些服务性的工作做好了的话,可以弥补很多体制上的欠缺。”